乾隆帝南巡

清朝乾隆时期的六次南下江南地区
乾隆帝南巡始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止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1],共计六次。[5]
经济的繁荣最直接的表现是城镇的繁荣。远古时地域狭小,诸侯国有百里的封疆,已是极致。而清代一县就有百里,可见清代城镇的兴盛,经济的繁荣。[6]在文化上,乾隆采用“宽严并济”的执政理念,限制人们的言论自由的同时又采取怀柔政策。[5]康乾时期河患频仍,对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稳定有较大影响。[2]在此背景下,两淮地区官员多次上书请求乾隆南巡。[7]乾隆皇帝的历次南巡都是从北京出发,陆路兼水路方式途径直隶、山东,前往江淮、江南地区。往返水陆行程约5800余里。[2]
对于乾隆南巡,评价呈两极分化局面。一种观点认为,乾隆南巡功大于过,“虽然开支浩繁、耗银无数,但也起到了安定民心、稳固清朝统治的效果”[7]一种观点认为,乾隆南巡过大于功,挥霍没有限度,劳民伤财,也激发起了一定的民族矛盾。[8]学者刘文鹏评价:“南巡本质上是对奢华的追求、对官员的纵容和对小民的无情与戏弄。”[9]

事件背景

政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