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鸟蛛科

蛛形纲蜘蛛目捕鸟蛛科动物的统称
1
2
捕鸟蛛科(学名:Theraphosidae,也称狒蛛科),因可捕食幼鸟而得名[1],属于蛛形纲 (学名:Arachnida),蜘蛛目(学名:Araneae),体长通常在2.5~8厘米之间(足展8~20厘米),是一类大型蜘蛛的总称[6][3][4]。全世界的捕鸟蛛大约有900种,隶属于大约113个属(2011)[6],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甚至贫瘠干旱的沙漠。在中国捕鸟蛛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广西云南海南台湾等地。中国最常见的捕鸟蛛,叫做“虎纹捕鸟蛛”,最北可见于湖北、湖南一带,此外还有十余种捕鸟蛛种类[4]
捕鸟蛛的主要形态特征为8眼集中为1团,腹部有原始的分节痕,头胸部与腹部以柄相连,中窝横向,[áo]肢(捕捉工具)不具螯耙,无颚叶[3][7]捕鸟蛛毒性较弱,主要用于消化食物,对人畜攻击性较弱,不会造成致命伤害。但相对较大的捕鸟蛛的毒性和攻击性会稍强,中毒后会引起头痛、皮肤刺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处理[4][8][9]
捕鸟蛛虽然有毒,但入药后以毒克毒,对很多种疾病有独特的疗效[5][10]。由于捕鸟蛛整体数量较少且分布零散,具备较高的研究价值,常被盗猎售卖,圈养繁殖量过低且野外捕杀量增多,导致部分捕鸟蛛濒临灭绝。除此之外,人类城市化活动、恶劣天气也是导致捕鸟蛛数量下降的原因。截至2023年,39种捕鸟蛛科蜘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11][12]。如今,捕鸟蛛也被作为宠物饲养[5]

名称由来

捕鸟蛛的英文名是"bird-eating spider",欧洲探险者第一次登上南美洲时,发现这些巨型蜘蛛可以捕食幼鸟,便为它们取了这个名字。最早被命名的捕鸟蛛Avicularia,拉丁词源即为"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