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

珠江水系入海所形成的冲积平原
珠江三角洲(英文名:Pearl River Delta),旧称粤江平原,位于中国南海北岸,广东省中部珠江河口,面向南中国海,毗邻港澳[2][4][6],其东、北、西三面山地、丘陵环绕,南面向海[7][4]。经纬度范围为北纬21°17′36″-23°55′54″,东经111°59′42″-115°25′18″之间。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等9个城市,陆地总面积约42000平方千米,是中国南部最大的冲击平原,也是中国主要的经济区[5][3][4]
珠江三角洲是十几万年前,因地壳运动,古珠江河口地区生断陷而下沉,在多次的海侵海退的旋回作用中形成的,其主要地貌类型为平原,山地、丘陵珠江三角洲的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2℃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600-2000毫米,是由西江北江东江潭江绥江流溪河增江等在珠江河口湾内堆积而成的复合三角洲,网河区河道纵横交错。该地区的北部的山区属于中国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地理省,南部的平原地区则是中国南方热带雨林生物地理省,这一气候分布让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分布着荔枝、龙眼等果树及马尾松、竹、榕等树木,近百年来又引种了桉树、台湾相思等树种。除此之外,三角洲边缘山地还有华南虎,外伶仃岛上有猕猴眼镜蛇[5][8][4][9]
珠江三角洲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活动居住,居民主要靠采集和渔猎等经济生活为主。但随着海岸线向外推移,三角洲南部海湾附近的渔猎经济走向衰落,中北部的农耕得到了发展。先秦时期为百越族所居。在北宋时期,开始修筑堤围用于预防水患。北宋以后珠江三角洲根据平原地势和水系优势,在该地区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等立体农业结构形式,成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典范[8][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加之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率先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成为中国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10]。截至2024年,珠江三角洲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蚕丝、糖类塘鱼亚热带水果产地。食品、纺织等轻纺工业发达。区域内有深圳市经济特区以及珠海市经济特区,有华南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和交通运输枢纽——广州市[8][4]

命名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