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全

刘派京韵大鼓创始人
刘宝全(1869年-1942年),男,曾名刘顺全,字毅民,河北省深县人,是京韵大鼓演员,刘派京韵大鼓创始人。[1]
刘宝全7岁时喜欢听戏和学着唱戏。9岁时,举家流落到河北关上。刘宝全在父亲的影响下爱上了木板大鼓,并随父卖艺演唱、弹三弦琴。15岁拜名家宋五(宋玉昆)为师学唱木板大鼓,又向琵琶名家陆文奎学弹琵琶。宋五死后,先后得到了韩永忠、胡十、霍明亮的指导。21岁时,刘宝全把自己唱大鼓听用的方音都改成京音。1915年,刘宝全成立了“宝全堂艺曲改良杂技社”,在杂耍园子里的节目场次上取代了单弦牌子曲而跃居“攒底”地位。经过数年钻研,终于在以乡音演唱的河间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形成京韵大鼓的规模。1920年,博得了“鼓界大王”的美称。至20世纪30年代初,他在艺术上形成京韵大鼓的主要艺术流派——“刘派”。1942年,刘宝全在北京吉祥戏院演完了《双玉听琴》之后,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享年73岁。[1]
刘宝全创造的唱腔既刚劲又华美,既庄重又俏皮,有时借鉴京剧老生的唱法,真嗓假嗓兼用,娴熟自如地运用胸、喉、鼻和脑后等部位共鸣达到了“低音珠圆玉润,高音响遏行云”的妙境,对京韵大鼓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1]他一生保留的曲目共计有24段,如《大西厢》《白帝城》《马鞍山》等;灌制的京韵大鼓唱片共计33张。[2]

人物经历

青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