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

战国楚人屈原创作的作品
《九歌》,又名《楚辞·九歌》,是《楚辞》中的一组作品,“九歌”原为中国神话传说中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后于战国时期被楚国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对其进行了加工重新创作[2],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或“骚体”[5]。《九歌》共有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6]
《九歌》中首篇《东皇太一》和尾篇《礼魂》均记叙了祀神典礼的仪式和歌舞场面[7],中间九篇则描写了不同神灵的故事,多数篇目与神灵间的爱恋有关,也有追悼将士的祭歌,诗中大量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托物寄情,是充满宗教神话色彩和浪漫主义的一组诗[8]。《九歌》中融合了楚地神灵故事、山川风物及英雄功绩[9],是屈原借民间祭歌的形式来祭祀娱神、抒情表性的作品[10],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深远影响[11]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西周春秋战国期间,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学校教育主要内容,音乐为重要内容,楚国有“音乐之国”之称[12]屈原时代的作品大多既是文学作品,又是音乐作品,诗乐不分家。在此期间诸侯相逐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礼乐制度,人类意识的觉醒弱化了对神灵的崇拜,《九歌》中作者有驾驭神灵的描述,是当时神灵崇拜下降趋势的重要证明[13]。《九歌》源于楚地巫风(巫风即女巫主持祭祀降神的风气)类的祭神乐歌,《九歌》以娱神为目的,但歌曲内容的编写方面经验出自人类,在原始生活中祭祀神祇时是男女情感发展的绝佳机会,神与神、人于神的相恋屡见不鲜,因此宗教与性爱的边界难以划分,原曲歌词也以性爱为主要内容。后经屈原重新创作,延续了祭祀的目的及爱恋方面的题材内容,并在其中注入自身情感,艺术加工后得以流传至今[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