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

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约公元416年-466年),南朝宋时期文学家,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山东省郯城县),长期居住在建康(今南京)。[4]唐人或避武则天讳也作“鲍昭”,又因杜甫春日忆李白》中诗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5],人多称鲍照为“鲍参军”。鲍照与北周庾信(庾卿)一同被称为“鲍庾”,又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6]
鲍照出身贫寒,早年从事农耕生活,但他自负才华出众,有用世之心。然而由于当时的门第观念,鲍照缺乏机遇,郁郁不得志。他不满于现状,向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自荐,并成功得到赏识,被提拔为国侍郎。刘义庆去世后,鲍照先后追随衡阳王刘义季和始兴王刘濬。宋孝武帝刘骏[7]大明五年(461年),鲍照做了临海王刘子顼幕僚刘子顼荆州刺史,鲍照出任前军行参军;泰始二年(466年),刘子[]因起兵反宋明帝刘彧失败被赐死,鲍照也死于荆州城乱兵手中,终年约五十一岁。[8]
鲍照著有《鲍参军集》,其诗雅丽,不避危仄;又变七言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且中间可换韵。其文学成就所涉甚广,诗、赋、骈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鲍照的创作以诗歌为主,今存204篇[9] ,涉及酬谢诗,游山诗,拟古诗,边塞诗等方面。[10]鲍照的乐府诗歌俊逸遒丽[11],代表作品有《舞鹤赋》《芜城赋》《拟行路难十八首》等。从整体上看,鲍照乐府诗兼汉魏乐府的俊逸奔放与南朝乐府的华美婉丽于一体。[12] 鲍照的作品主要体现了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和因出身微寒不得志而反抗权贵门阀的抱负之心,后期则流露出隐逸的内心需求。 鲍照在乐府诗歌中的创新以及对七言歌行的开拓对盛唐乃至后世诗歌都颇有影响。[13]

人物生平

献诗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