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大乘派佛教经典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又名《法华经》,印度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是释迦牟尼晚年于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灵[jiù]山所说教法。《妙法莲华经》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也有学者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认为在公元前二、三世纪已经问世),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陆续加工而最终完成。[1]
《妙法莲华经》全经二十八品,分别由散文部分的长行与偈语部分的重颂组成。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两部分:一是论述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方便,一乘(佛乘)真实,三乘归一;二是宣扬佛种从缘而起,一切众生皆能成佛。[3]法华经》的核心思想,是“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倡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同归一乘佛,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4]
《妙法莲华经》传入中国后,先后经过六次汉译,有三种译本留存于世:西晋竺法护翻译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和隋朝阇那崛多、达摩岌多翻译的《添品妙法莲华经》。[5]《妙法莲华经》在印度即受到广泛重视,传至中国后,更是盛行于世,其于中土盛兴之势,正如唐代道宣在《妙法莲华经弘传序》中所云:“自汉至唐六百余载,虽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其影响之大,以至于后世有人将其与《楞严经》、《华严经》并称,誉为“经中之王”。[4]

释义

《妙法莲华经》是梵文Saddharma-Pundarika-Sutra的意译。“莲花”在佛教中是最常见的譬喻和形象,有“微妙香洁”的功德,又以“微妙”之功德代表智慧,以“香洁”代表慈悲德行,以喻大乘菩萨智悲双运,为悲悯众生而发宏愿,于五浊恶世中行难忍之行救度众生,却又不为五浊所染。[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