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事件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
时间是事件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是事物存在或者延续的过程长短的度量。时间是宏观世界三个基本量之一和四维空间之一,具有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两个特性,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时间的存在建立在事物运动的基础上。[3]人们对时间的认识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从完全无意识到时间是循环的,再到时间是直线的,最后对时间的认识进入时间效益阶段。[4]在古代主要通过日晷、水钟等计时工具计时;[5][6]到了近现代,逐渐使用机械钟、石英钟、原子钟等计时工具。[7][8]在古代中国主要使用时辰、更点、刻等计时单位;到了现代人们普遍使用以秒为基础的时间单位,包括日、小时、分钟、毫秒、微秒等,[1]物理学中定义[]原子发生9192631770次跃迁的时间为一秒。当下主要使用世界时作为通用时间系统,在中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9]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庄子张衡等人率先提出了时间是无始无终的,不可循环的观点;而北宋哲学家邵雍《观物外篇》中提出了世界在时间上以天地从开始到消灭为周期,周而复始,循环无尽的观点。[10]随着时间认识的深入,在宗教、哲学、心理、文学中均对时间有着不同方面的认知。[2]
在现代宇宙学中,时间理论由牛顿绝对时空理论、爱因斯坦相对论、霍金宇宙学理论,其中霍金宇宙学理论,对时间有无起点和终点进行了回答:时间起始于宇宙大爆炸,终结于宇宙大[tān]缩。[10]现代科学前沿对时空关系,时间旅行、时间与生物感知等问题有着诸多的探讨。[11]

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