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

一种以物价下降为表现形式的社会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英文名:deflation),是指由于货币供应的绝对或相对减少,从而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社会经济现象[2][3]
通货紧缩是通过货币表现出的经济衰退,以物价总水平[a]持续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货币供给量连续下降、有效需求不足为特征[4]。一般认为消费者物价指数[b](CPI)同比涨幅低于1%,且持续6个月以上,就认为是通货紧缩[4]。通货紧缩按其程度可分为轻度通货紧缩、中度通货紧缩、严重的通货紧缩与恶性通货紧缩[5]。其产生原因主要包括总需求不足、总供给不足等,针对通货紧缩的成因,可以采用结构性改革、扩张性财政政策、改善收入分配制度等方法[6][3]
适度的通货紧缩会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有利影响,但大多数时候过度的通货紧缩会造成破坏信用关系、影响社会消费和投资、影响金融的良性循环等不利影响,引起经济衰退[3][7][8]

内涵释义

对于通货紧缩,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