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

鞘翅目隐翅虫科甲虫
隐翅虫(学名Staphylinidae)是鞘翅目隐翅虫科甲虫的统称,隶属昆虫纲林奈Linnaeus)最早于1758年使用隐翅虫属概括当时全部已知种类。[2]该昆虫是鞘翅目中物种最丰富的一科,据2019年统计可分为32个现生亚科,已描述的种类大约7万种。[4]
隐翅虫形似蚂蚁,体形细长,体小,体长可达0.3~3.0cm,一般为0.6~1.2cm;体表光滑或被毛,其色泽多变,以黑色、褐色、橙红色、黄色等最为常见。[1]头部黑色有丝状触角;胸腹部常呈橙色,胸部背面有两对翅膀,鞘翅短硬,呈蓝色或绿色,后翅发达,起飞时可迅速展开,飞行后重新折叠与鞘翅下;幼虫无翅,体型与成虫相似。因隐翅虫成虫鞘翅短小且隐秘不常见,故又名“影子虫”。[1]
隐翅虫在全世界均有分布,它们通常生活在铺垫物与土壤、腐烂的植物残渣、真菌、粪便、尸体、腐木、植物的花叶、社会性昆虫的巢、脊椎动物的洞穴与窝中,[1]同时在湿地、草原、农田、果园、森林地区等地方出没。[5]
隐翅虫大多数为益虫,可捕食农业害虫,同时也可从自然界中可摄取动植物有机残体,维持生态平衡。但隐翅虫中的毒隐翅虫属其全身含有强酸性毒素(PH1~2),该毒素是虫通体用来抵御外来侵袭的化学物质,毒素分布于虫体各处,每部分与皮肤接触均会引起相同症状的皮炎,称为隐翅虫皮炎[6][7]

起源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