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鸫

鸫科鸫属鸟类
[dōng]学名Turdus eunomus),是雀形目鸫科鸟类。[1]体长21~25厘米,体重48~88克,雌雄相似。[3][6]上体由头、背至尾部呈暗橄榄褐色或深褐色,并杂有黑色;眉纹白色;喙黑色;颊、颏及喉为白色,且具深褐色杂斑或短纵纹;两胁和胸为黑色,具白色羽缘;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呈白色,翼上覆羽主要呈栗色,飞羽内黑褐色而外栗色,尾羽黑褐色;跗趾灰褐色。[3][7]外形特征与红尾鸫Turdus naumanni)相似,但斑鸫下体主要为黑色而非棕红色。[3]
斑鸫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东部,为季节迁徙性鸟类,在西伯利亚北部地区繁殖,迁徙期间经过库页岛日本朝鲜、蒙古和中国,少数到缅甸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地越冬。[3][8]斑鸫在中国的分布范围为除西藏外各地,如沿海各省、海南台湾,其余省份为迁徙经过。[1][3]斑鸫的栖息环境集中于林地、开阔田野及城市等,食物来源以昆虫为主,昆虫蛰伏季节以果实种子为食。[8][9]寿命约为6年,繁殖期为5~8月,每窝产卵4~7枚,卵的大小为24.1~30.6毫米×19~21.1毫米。[8][4]斑鸫种群数量丰富,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级别为无危。[4]

物种学史

斑鸫最早于1831年由荷兰动物学家特明克(Temminck)发现,与其此前在1820年描述的Turdus naumanni皆按单型种记录。但前苏联鸟类学家杰缅季耶夫(Dement’ev)和格拉德科夫(Gladkov)在1954年指出,T.naumanniT.eunomus外形相似(仅下体颜色不同),且繁殖和分布范围有部分重叠,有居间类型存在,所以认为二者为同一种的两个亚种,即T.naumanni分为指名亚种T.naumanni naumanni)和北方亚种T.naumanni eunomus)。后于1990年,亚美尼亚鸟类学家斯捷潘尼扬(Stepanyan)又将T.naumanniT.eunomus分列为两个独立种。[8]
学界关于T.eunomus是否为独立种并未达成全面一致,Turdus eunomus有时也用作Turdus naumanni的异名。[1]二者外形特征、分布繁殖及生活习性相似,区别主要集中于下体颜色(T.naumanni为棕红色,而T.eunomus为黑色)和繁殖区域(T.eunomusT.naumanni更靠北部)。基于基因相似性的遗传结构研究表明,T.eunomus可以认为是T.naumanni的北方亚种,但大部分材料还是将二者区分为斑鸫(T.eunomus)和红尾鸫T.naumanni)。[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