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的城市广场
天安门广场(Tiananmen Square)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东城区长安街。[1]天安门广场长880米,宽500米,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能够同时容纳100万人举行集会活动,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2]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建造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顺治年间改名为“天安门”,[3]外部设有“T”型宫廷广场,称为“天街”,该广场原为皇家私属领地,在民国时期经过改建后变成开放广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其进行了修缮与扩建,形成了天安门广场的基本格局。[4]天安门广场地面均由经过特殊工艺技术处理的浅色花岗岩条石铺成,[5]其内部分布的建筑呈现出“中轴居中,两翼对称”的工整布局,由北向南依次是国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和正阳门城楼,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东侧是中国国家博物馆[2][6][7]
天安门广场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大典均是在此举行。随着天安门广场的基本结构日渐完善,其纪念性、政治性、文化性的内涵逐渐鲜明突出,此后国家庆典、人民集会、纪念表彰等活动均在此举办。[4]1961年,天安门国务院选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2021年被评为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9]

名称由来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天安门建造完成,由于是仿照南京承天门建造而成的,所以起名为“承天门”,它也是紫禁城的正门。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朝廷在承天门外建设“T”形的封闭宫廷广场,称为“天街”,并在外部建造宫墙,在天街两端分别建有长安门左和长安门右,南端建造大明门。1644年,承天门被战火摧毁,顺治皇帝下令重建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竣工,并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将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所以其前端的广场被称为“天安门广场”。[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