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

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形式
评书,又名讲书、平话、说故事等,是一种中国独有的口头讲说表演形式。[1]评书艺术历史悠久,评书界普遍认为其始于春秋时期,传说是源自周庄王,经历多个朝代的发展和完善,在明末清初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使用醒木折扇等等道具的徒口讲说表演形式。随着清朝曲艺的地方话运动,形成了以扬州苏州为核心南方评话和以北京为核心的北方评书两大派别。[7][2][8]
评书是徒口讲说的艺术,其早期的演出形式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身着传统长衫,配合使用道具折扇、手帕、醒木。发展至20世纪中叶,形式有所调整,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表演者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穿长衫[2][8]评书艺术以结构严整著称,一部长篇评书常常包括几个大段落,俗称“柁子”,每个“柁子”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展开,“柁子” 之间相对独立,又可分成多个“关目”或者“回目”。而“关目”或者“回目”又是由多个“扣子”构成。扣子是评书的基本要素,使扣子的技巧,又叫做“笔法””,总共有十三种[8][9]
评书是“说话”的艺术,传承千年以上,是诸多艺术门类的“母体”和“载体”,并且与中国文学同脉承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有三部是先有说书话本,后有文学作品[10]。现代以来评书艺术家单田芳的多部评书作品曾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如《白眉大侠》《隋唐演义》等[11][12]自2006年,扬州评话福州评话北京评书等多个评书/评话流派,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14][15][6]

历史沿革

艺术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