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的少数民族
东乡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境内有621500人(2010年),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其中,大部分居住东乡族自治县[2]东乡族使用东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文,无单独的民族文字。[3][4]
东乡族可追溯于元末明初时迁居到中国的来自中亚一带的撒尔塔人,他们先是属于蒙古军队的一支军队,之后,在元王朝的政策推动下,东乡地区的撒尔塔士兵们逐渐由“军户”转为“民户”,并定居当地。到了明代,中亚一带的伊斯兰教传教者来到东乡地区传播教义后,东乡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伊斯兰文化为纽带的民族共同体,在当地,包括回回人汉人蒙古人都成为这个群体的有机组成者。[5]清代时期,东乡族已经出现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多种社会经济,但是,由于东乡族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且在地主阶级和贫苦农民出现严重阶级对立,许多东乡族人的生活条件每况愈下,到了光绪十八年,由于大饥荒,东乡族人大批逃亡外地,其中尤以逃亡今和政、康乐、临夏以及新疆地区的为多。[6]辛亥革命后,东乡族人在政治和经济上仍然遭受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为了改变生存状况,东乡族人先后举行数次起义,虽然均宣告失败,但在数次反抗斗争中,东乡族人和其他民族结下了反抗专制统治封建地主阶级的战斗友谊。[7]
新中国成立后,东乡族各地区相继解放,建立了东乡族自治县,推动基础工业建设,改革开放后,东乡族通过制定扶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初步形成了地方基础工业。此外,东乡族的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仅提高了东乡族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减少了传染病的发病数。[2]
东乡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是他们的主要生产活动方式。[8]东乡族的风俗习惯都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其中,手抓羊肉油面茶和麦索是他们的风味美食[9],“号帽”和盖头是他们的民族头饰[10],“庄[]”是他们的主要住宅形式[11],步行、渡船是他们主要的出行选择[12]。到了开斋节、圣纪日、粮食节等节日时,他们也会举行不同的庆祝仪式。[9]由于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他们的婚姻通常由父母决定,男女青年不能私下自己决定,丧葬实行土葬,并且实行节俭入葬。[13]东乡族拥有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民歌叙事诗、传说和故事是他们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14],他们会使用马头琴板胡二胡、笛子等乐器[15],进行“宴席曲”“哈利舞”“哲兹白”等舞蹈表演[16],应用木雕砖雕工艺[17]。此外,东乡族人喜爱体育和游戏活动,主要包括摔跤、拔腰、踢毛牙、荡秋千、压走马、下方等项目。[18]

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