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

发生在子宫颈的癌症
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在中国居妇科恶性肿瘤第二位,超过70%的女性在其全生命周期内将会感染高危型HPV,最终约有10%发展成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癌[3]。全球范围内宫颈癌发病率仍处于上升趋势[6]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宫颈癌新发病11.1万,死亡3.4万,整体来看,中位发病年龄51岁,40~50岁群体发病率最高[3]。2018年全世界宫颈癌新发病56.9万例,死亡31.1万例。2020年,中国宫颈癌新增10.9万例(占全球18.2%),死亡5.9万例(占全球17.3%)[3]
引发子宫颈癌的危险因素分为两类:一是生物学因素,即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二是外源性的行为性危险因素。在宫颈癌变过程中,HPV感染是最为关键的环节[3]。按组织学分类,宫颈癌包括宫颈鳞状细胞癌、腺癌、腺鳞癌及其他少见类型,鳞状细胞癌约占80%,腺癌占15%~20%[2]
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子宫颈管型患者因子宫颈外观正常易漏诊或误诊。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可表现为阴道流血、阴道排液以及由于肿瘤侵犯其他器官所导致的相应症状[1]
早期诊断应遵循“三阶梯”,也即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和(或)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子宫颈活组织检查,必要时行子宫颈锥切活检来评估肿瘤范围、排除进展期浸润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