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集中营

1940年建于波兰的集中营
奥斯维辛集中营(波兰语:Obóz Koncentracyjny Auschwitz-Birkenau,德语:Konzentrationslager Auschwitz)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也是纳粹德国政权时期最大的集中建筑群,地处波兰南部小城奥斯维辛附近,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距波兰城市克拉科夫约60公里,于1940年至1945年运作,是大屠杀的象征之一,被称为“死亡工厂”。在该集中营,有110余万人被杀害,其中90%为犹太人。[2][3]2007年6月28日,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了波兰将奥斯维辛集中营更名的请求,将其改名为“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副标题为“德国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1940-1945)”。[1]
1940年4月,党卫队首领海因里希·希姆莱下令,在奥斯维辛建造一座新集中营。集中营最初用于拘留波兰政治犯,它的首任指挥官是鲁道夫·赫斯。1941年3月,希姆莱访问了奥斯维辛,并命令将集中营扩大到可以容纳30000名囚犯,使其发展成一个大规模的屠杀和灭绝中心,同年10月,希姆莱下令在距离主营地大约两英里处的布热津卡村庄建造第二个可以容纳100000名囚犯的营地,该营地为奥斯维辛二号营地。[7][8]1942年1月20日,15名纳粹党高官和德国政府官员在柏林城郊万湖的别墅,讨论“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最终解决”是这次系统性、有计划、有准备的灭绝欧洲犹太人行动的代号。在会议中,纳粹党卫队重要人物莱因哈特·海德里希指出,将有大约1100万的欧洲犹太人受到“最终解决”的处置。这一数据中不仅仅包括轴心国控制下的欧洲的犹太人,还包括英国以及中立国[a]的犹太人口。[9][10][8][11][12]
从1942年开始,奥斯维辛-比克瑙成为欧洲犹太人大规模灭绝的中心,大规模屠杀开始。营地设置了众多毒气室及火葬场,来残害俘虏和犹太人。在1942年至1944年期间,党卫队当局建立了39座子营地。[11]1944年夏秋两季,世界犹太人大会和战争难民委员会 (WRB) 向美国陆军部提交了轰炸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请求,这些请求被拒绝。[13]1944年夏,随着超过44万匈牙利犹太人抵达集中营,奥斯维辛的毒气屠杀进一步规模扩大。纳粹扩充了在屠杀区工作的特别囚犯分队(特遣队),以便处理毒气屠杀留下的大量尸体。直到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第1085“塔尔诺波尔”步枪团进入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比克瑙集中营和莫诺维茨集中营并解放了大约7000名囚犯,自此奥斯维辛集中营实现了解放。据估计,在1940年至1945年间,党卫队和警察将至少130万人驱逐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这些被驱逐者中大约100万犹太人遇害。其他遇害者包括7万到7.4万名波兰人、2.1万名罗姆人(吉普赛人)和大约1.5万名苏军战俘等。[10][8][14][11][12][15][16][17]1945年11月20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开始审判22名德国主要官员。1947年波兰最高国家法庭判处鲁道夫·霍斯 (Rudolf Höss)死刑。1963年-1965年的法兰克福审判集中公开了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犯下的大屠杀罪行,是对纳粹罪行的又一次大规模追责行动。这次审判推动了德国对战争罪责的认知和对纳粹罪行的反思。[18][19][20]
奥斯维辛集中营包括3座主营和39座小集中营,核心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21]主营分为:奥斯维辛一号集中营,是最初的集中营,用于拘留政治犯和囚犯。这一部分包括了囚室、办公楼、刑讯室和其他设施;奥斯维辛二号比克瑙集中营,这是奥斯维辛集中营最主要的屠杀场所。统共占地面积为175公顷,集中营设有两种类型的营房,即砖房和木制稳定式营房。砖房共三层,设有60个砖隔板,可提供180个睡眠场所,每间房设计可容纳4名囚犯。此外营内设有4座焚尸场,56座焚尸炉;奥斯维辛三号集中营,属于德国化学公司I.G.法本,是由一座主营和39座小营房构成的劳动营,主要为布纳合成橡胶工厂(I.G.法本的一部分)提供强制劳力,约11000名犯人在奥斯维辛三号集中营工作。[2][22][23]
奥斯维辛集中营内的囚犯需要进行登记和纹身管理,而那些被直接送往毒气室的囚犯则没有被登记,也没有进行纹身程序。[24][25]在集中营内囚犯所获食物极为有限,常处于饥饿状态。由于营养不足,囚犯常患腹泻,并因脱水和饥饿而变得极为虚弱,但仍要从事各种类型的强迫劳动,其中多数是极高强度的体力劳动。[26][16][27]此外,一部分囚犯还被用于进行医学实验,以满足军队的需求,有些实验旨在改善士兵的健康状况,而另一些则是为了战后计划。[16][2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