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点石斑鱼

IUCN易危物种、鮨科石斑鱼属动物
棕点石斑鱼(拉丁学名: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鮨科石斑鱼属动物,又称老虎斑、过鱼、褐点石斑鱼。[1][7]棕点石斑鱼个体大,一般为0.6-0.7米,最大体长可达1.2米。[4]18个月体重为485-520克,[8]性成熟个体体重约3.5-7千克[5][6]身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9]褐色,全身及各鳍密布黑色小点。头部及各鳍上均有不规则的暗色斑纹。[10]
棕点石斑鱼是珊瑚礁暖水性鱼类,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最低耐受温度12℃,最高耐受温度38°C,具有广盐性,在10-30盐度范围内都能生存。[11]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3]棕点石斑鱼雌雄同体,一定年龄及大小时,雌鱼发生性转变,变为雄鱼。[7]棕点石斑鱼一般寿命为42年,世代更替时间估计为25.5年。[3]
棕点石斑鱼鱼肉质鲜美、抗病力强、经济价值高,[12]但大型个体常含珊瑚礁鱼毒,[10]在21世纪初棕点石斑鱼取得人工繁殖突破,成为中国广东、福建海南台湾等东南沿海省份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11]2016年棕点石斑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物种。[3]

形态特征

棕点石斑鱼个体大,一般为0.6-0.7米,最大体长可达1.2米。[4]18个月体重为485-520克,[8]性成熟个体体重约3.5-7千克[5][6]身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9]体被小圆鳞。[10]头大,几乎全部具鳞,背缘浅弧形。眼中大,上侧位,眼间隔宽。鼻孔每侧2个,互相靠近;前鼻孔具鼻瓣;后鼻孔裂状。[10]口端位。上颌前端具2-3个圆锥齿,两侧齿外行稀疏、较大,内行细绒毛状。下颌齿细尖,排列稀疏。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有2扁平棘。[9]颊部及鳃盖部被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