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世

宋代将领
刘光世(公元1089年-公元1142年),字平叔,保安军(今陕西延安志丹县)人,北宋将领刘延庆的第二子,宋代名将。[1][2][3]
刘光世出身将门,以荫补入仕为三班奉职。宣和年间,先是跟随父亲镇压方腊暴动,而后又随父征辽,接着镇压河北张迪暴动,被任命为威武奉宁军承宣使、充[]延路(今陕西省宜君、黄龙宜川等县以北,吴堡县大里河白于山以南地)马步军副总管。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刘光世于靖康之难勤王未果之际赴济州康王赵构,被任命为五军都提举。赵构继位为宋高宗后,刘光世先后平定了山东李昱、池州张遇、淮西李成等盗寇之乱,并历任奉国军节度使和多地制置使等职,因功加检校少保,后升封为检校少傅。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刘光世因在苗、刘叛乱中勤王有功而晋升为太尉、御营副使。金军南下时,驻守江州的刘光世弃城南逃,而后用离间计逼退金军。自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开始,刘光世历任诸路节度使,诸州、军节度使等职,率兵抗击伪齐和金朝。但因治军不严、贪功避战、同韩世忠同室操戈等原因,屡遭张浚等朝臣弹劾。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刘光世自请罢军权,朝廷授其检校少师、万寿观使,封荣国公。绍兴十年(1140年),刘光世被朝廷重新起用为三京招抚处置使,率军进驻太平州,以援果州(今四川南充市地区)团练使刘锜,后改封为杨国公。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刘光世去世,皇帝下诏追封为太师谥号“武僖”。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追封安城郡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又追封为鄜王。[1]
刘光世曾入朝向宋高宗表示,自己愿意尽力报国,会让史官记下自己的功绩第一。当时的宋高宗表示,不能只说空话,应当付诸行动之中。[1]然而,对于刘光世的实际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南宋史学家李心传、元代史学家脱脱阿鲁图清代史学家毕沅、近代史学家蔡东藩等后世各个时期的学者都一致认为刘光世“治军不严,无克敌报国之志,一心只为自己打算”。[4][5][1][3][6]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