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

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
《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于1935年出版于上海容光书局[1]
这部小说把故事背景放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北农村。小说的前十章主要描述了三户人家的故事:跛脚农民二里半和妻子麻面婆日复一日地过着麻木的劳动生活;不满足现状的农民赵三想要进城发展,却被地主加租的要求打乱了计划,抗争不成反而遭受了牢狱之灾,从此过着忍气吞声的生活,他富有抗争精神的妻子王婆对他很失望,而王婆自己也因受到儿子的死讯而深受打击,自杀未遂;少女金枝被诱骗导致未婚先孕,糊涂地结了婚,却遭到丈夫残暴的对待。这些农村人展现了这片土地上的深重苦难和悲哀的日常生活,揭示了百姓“忙着生,忙着死”的动物性的生存状态。第十一章起,描写了日寇的入侵后的农村。日军在村中烧杀淫掠,激起了农民求生意志,王婆鼓励女儿参与到抗战当中,为哥哥报仇;李青山和赵三商议带领村民们起义;本来只在乎自己生活的二里半也在妻儿丧生后投入到了革命军队当中,他们身上体现了人民民族意识的苏醒。而从成为寡妇,到城市谋生,却惨遭强暴的金枝的身上,则可以窥见父权社会对女性的迫害。[2][3]
该作呈现出散文性、绘画性、悲剧性的艺术特点及多重性的主题,[4]是20世纪30年代抗日文学的奠基作品之一,并被译为多种语言在海外传播。[5][6]同名话剧《生死场》斩获多项奖项并推出韩国版。[7]

创作背景

萧红一生坎坷,她在完成《生死场》时只有24岁,却有超乎常人的生命经验。她出生于东北乡村的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父亲有着浓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女儿萧红非常残暴,在家中唯有祖父张维祯关怀萧红,情感的缺失和亲情的创伤使萧红有着超越她年龄的敏感洞察力。在祖父的支持下,萧红走上了求学之路,完成了小学学业后于1927年来到哈尔滨,在东北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读书。受“五四”新思潮影响,她在中学中一边学习绘画,一边阅读西方和中国新文学作品,这也让她的作品中独具绘画性的特点。1930年,萧红回到家乡,却被父亲安排了包办婚姻,为了躲避包办婚姻,萧红选择逃婚,与封建家族决裂,并与李姓青年同居,却又遭到了背叛。[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