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焉

东汉末年益州牧
刘焉(?—公元194年),字君郎,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汉室宗亲,西汉鲁恭王刘余后代,与其子刘璋割据益州,为东汉末年群雄之一。[1][2][3]
刘焉早年因宗室身份,官拜中郎,此后历任洛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郡太守、宗正、太常等官职。[1]汉灵帝时期,刘焉目睹王室衰落,天下大乱,请求外任担任州牧。恰逢益州刺史郤俭横征暴敛、违法乱纪,刘焉被任命为监军使者,兼任益州牧,封阳城侯,前往逮捕郤俭治罪。当时,益州发生黄巾军叛乱,攻占州府,杀死郤俭。益州从事贾龙率军平乱,平定益州,迎接刘焉。[1][3][4][5]刘焉到了益州后,暗中派张鲁盘踞汉中,阻断交通、斩杀汉使,从此益州与朝廷隔绝。刘焉主政益州后,诛杀地方豪强,巩固自己的统治,实际上割据一方。[1][3][6]刘焉串通征西将军马腾密谋叛乱,事情败露,长子和次子皆被诛杀。恰逢益州治所绵竹发生大火,刘焉将治所迁到成都。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刘焉因背上疮发作去世,幼子刘璋继任为益州牧。[1][3]
后世对刘焉评价不高,认为他才能庸碌而入主益州,妄图割据一方,[jiàn]越称帝,不过乱臣贼子而已。[3][5][7]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王权旁落,刘焉提出“废史立牧”,任用宗室、重臣出任州牧,造成军阀拥兵自重、割据称雄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汉朝王室的衰落。[8][9]

 人物生平

初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