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的重金属元素,锕系元素
[yóu],英文名Uranium,是一种具有放射性的重金属元素,[ā]系元素,其化学符号为U,原子序数为92,密度为19.1g/cm³,常温下为银白色固体,熔点为1135°C,沸点为4131℃。铀常温下为银白色固体,具有3个不饱和电子层,具有丰富的价态和形态。铀可与金属、非金属、酸、碱、盐、水、有机物等多种物质发生反应。铀矿种类丰富多样,在地球上的各种地质体中均有所分布,但分布不均,集中分布于澳大利亚加拿大哈萨克斯坦、中国、南非等国。铀矿具有多种多样的开采方法,在核武器领域可制成贫铀弹、铀核弹等武器,同时在地球科学有机催化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7][8][9][10]

研究历史

1789年,德国化学家马丁·海因里希·克拉普罗特(Martin Heinrich Klaproth)先将沥青铀矿石浸入磷酸使其溶解,再加入碳酸钾将磷酸中和。此时产生的沉淀中含有锌、锰、铝、铁等元素,以及黄色沉淀UO₂CO₃。经检验,黄色沉淀UO₂CO₃在过量碳酸钾中可反应生成K₄[UO₂(CO₃)₂],并完全溶于过量碳酸钾。克拉普罗特将其以"Uranium"命名,以此致敬在1781年发现的天王星[11]
接着,克拉普罗特用油脂将黄色沉淀UO₂CO₃调和成糊状物,与木炭充分混合后置于[gān]中加热,得到金属光泽粉末,并认为该粉末为金属铀[11]
1841年,法国化学家彼利高特(E,M,Peligot)制得灰绿色具有强烈的潮解性的四氯化铀。四氯化铀在加热条件下与水反应生成盐酸气和克拉普罗特合成出的金属粉末。经化学式推断,发现该金属粉末为金属铀的假设不成立,应为铀的氧化物,即UO₂。在此基础上,彼利高特将无水氯化铀与K的粉末充分混合,并置于坩埚中加热,最终获得了金属铀。[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