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ascariasis)是指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的幼虫在人体内移行和/或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或其他器官所致的传染病。[1][2][6] 人感染蛔虫的主要方式是吞入感染期虫卵。蛔虫寄生于人体肠道,虫卵可通过感染者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感染者在户外排便或将感染者粪便作为肥料,蛔虫卵就会沉积在泥土,并在一定条件下发育成感染性虫卵。而人们如果生吃带有蛔虫卵的蔬菜、吮吸沾有受污染泥土的手指等,均可能会摄入感染性蛔虫卵,从而引起蛔虫病。[1][2]
蛔虫病人群普遍易感,但常见于儿童,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幼虫在体内移行可引起呼吸道炎症及过敏症状;成虫在小肠内寄生,夺取营养,可以引起消化不良、腹痛等胃肠道功能紊乱,有时虫体可以阻塞小肠或钻入肝胆、胰腺、阑尾等器官而引起严重并发症。[1][2][7][8] 蛔虫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全球约有1/4人口感染蛔虫,多集中在温带、热带、温暖潮湿、经济不发达、卫生条件差的地方。中国各省区都有蛔虫流行,农村感染率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但随着城乡设施及环境的改善,以及健康教育的普及,2018年第三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显示,人群蛔虫感染率明显下降。[1][8][9][10] 该病需要使用阿苯达唑等药物驱虫治疗,并对胆道蛔虫症等并发症进行解痉、止痛、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必 要时进行手术治疗。此外,还需要积极开展查治病员、驱除蛔虫来控制传染源,开展卫生宣传工作,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及改善环境卫生等以减少蛔虫病的传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