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洞山歌

一种流行于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的传统音乐
木洞山歌是一种流行于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的传统音乐,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中经战国时代的“下里巴人”、汉代的“巴子讴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1]
木洞山歌可分为传统山歌和新兴山歌。传统山歌根据题材与内容,主要分为禾籁、盘歌和神歌三种形式,重要歌类还有劳动号子、民俗歌、舞歌、儿调等。新兴木洞山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歌手们创作而成。[2][3]而木洞山歌的主体是被称为薅秧歌的禾籁,禾籁曲调曲目丰富,主要有高腔禾籁、矮腔禾籁、平腔禾籁、花禾籁和连八句等多种样式。[1][4]
木洞山歌富有地域特色,在木洞镇民众的文化生活中有重要地位,也为民间艺术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木洞山歌代表作品有《山歌好唱口难开》《走进深山雨要来》《木洞新气象》《赶场》等。2006年,木洞山歌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

历史沿革

木洞山歌的起源可追溯到千百年前的巴渝歌舞,是巴渝歌舞三次分流演变的产物,距今已有 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的战国时期,“下里巴人”[a]两首古代巴人歌谣在楚国流传,其中在楚宗王的《对楚王问》中,就载有以木洞山歌为主体的“巴人歌谣”。[7]古代巴人能歌善舞,商周时期巴人的歌谣已经在周边传播开来,以歌舞著称于世。在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巴文化[b]在历史的进程中与华夏文化相互交融。[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