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

德国作家歌德所著中篇小说
《少年维特之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又被译为《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作品于1774年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是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德国第一部产生广泛国际影响的文学作品。[2][3]
《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了主人公维特在经历爱情失败和社会打击后走向自杀的悲剧故事。年轻的维特来到风景优美的乡下小镇,对少女绿蒂一见倾心。但是绿蒂已经同别人订婚,维特为了摆脱痛苦选择离开小镇回到城市追求事业。然而维特与污浊的现实格格不入,倍感压抑的他再次回到绿蒂身边,却发现绿蒂已经结婚。绝望的维特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4]
《少年维特之烦恼》小说创作于18世纪70年代,此时的德国四分五裂,战争频仍,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但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的洗礼,新兴市民阶层开始觉醒。他们的经济实力虽然有所增强,但是政治上比较软弱,青年一代对政治上无权和社会上受歧视的地位深感不满。在文学领域,这些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青年掀起了狂飙突进运动,《少年维特之烦恼》是这次文学解放运动的产物。借助维特这一市民阶层知识分子文学形象,歌德刻画了那个时代新青年成长的苦闷和烦恼,揭露和批判了德国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3][5]
《少年维特之烦恼》运用第一人称进行创作,采用书信体形式,将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有机结合。语言清新明丽,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抒情等多种抒情方式的运用,使小说充满浓郁的诗意色彩,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小说问世后在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维特成为几代人崇拜的偶像。许多读者为维特的遭遇和结局感到惋惜和悲伤,纷纷模仿维特的穿着,形成“维特热”现象。迄今为止,该作品已被译成英、法、意、西等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传播。[4]

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