蒌蒿

菊科蒿属植物
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 ex Besser)[1]菊科Asteraceae蒿属Artemisia)植物,别名蒌、白蒿、闾蒿等[1]。蒌蒿在世界上分布于朝鲜苏联及蒙古等地[2],在中国分布于湖南省江西省贵州省等地[1]。蒌蒿喜阳喜湿[3],多生长在低海拔地区的沼泽地带与河湖岸边,可以葶立于水中生长,也可长在湿润的山坡、疏林中、荒地、路旁等[2]
蒌蒿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多数侧根及纤维状须根,主根不明显或稍明显;根状茎直立或斜向上,稍粗,有匍匐的地下茎。茎少数或单,初为绿褐色,后紫红色,有明显纵棱,无毛。叶纸质或薄纸质,无毛或近无毛,上面绿色。头状花序多数,宽卵形或长圆形;两性花花冠管状。瘦果卵形。花果期在7-10月。[2]
蒌蒿具有悠久的食用和药用历史,其嫩茎及叶可作菜蔬或者腌制酱菜[2],风味独特、营养丰富[4],“藜蒿炒腊肉”被中国人民大会堂列为国宴菜品,其嫩叶还可制成蒌蒿茶叶[5];蒌蒿全草入药,其味苦、辛,性温,具利膈开胃的功效[6]

典籍记载

蒌蒿,最初记载于《食疗本草》;《救荒本草》云:“田野中处处有之,苗高二尺余,茎干似艾,其叶细长锯齿,叶揣茎而生。”[6]在中国食用蒌蒿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中就有对蒌蒿的记载;《广汉》中写到:“翘翘错薪,言其[]蒌。” 诗中的“蒌”即指蒌蒿[3];《纲目》云:“蒌蒿生陂泽中······采其根茎,生熟菹曝皆可食,盖嘉蔬也。”蒌蒿的药用历史同样悠久,《植物名实图考》云:“蒌蒿,古今皆食之,水陆俱生,俗传能解河豚毒。”[6]在《千金食治》《 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医药典籍中,对蒌蒿的药效均有记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