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蚱蝉

全体黑色且前后翅透明的昆虫
黑蚱蝉拉丁学名:Cryptotympana atrata [3]),是半翅目蝉科蚱蝉属的一种昆虫[7][4][6]。又名金蝉,成虫也叫黑蝉,俗称知了、爬拉猴、蝉猴等[4]。黑蚱蝉主要生活在在温带热带地区[18],广泛分布于朝鲜老挝北部、日本中国[10]。主要栖息在阔叶树上,例如杨树、桐树、榆树和各种果树上[4],雄虫擅鸣[13][19],具有群聚性和群迁性[12][20]
黑蚱蝉雄性体长44—48毫米,雌性体长38—44毫米[8]。虫体黑色有光泽,复眼淡黄色,雄虫腹部有鸣器,雌虫腹部无鸣器,有发达的产卵器和听觉器官。成虫羽化后静伏一段时间即爬行或飞翔,飞翔能力强,可达50米以上,有趋光性,寿命10—70天不等。6月上旬为产卵初期,9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末期。每雌虫产卵可达500—600粒,一般喜选外围光线较好的中上部,直径0.5厘米左右的叶色相对较浓绿的枝条产卵[9][21]
黑蚱蝉生活史比较长,需要12或13年才能完成一代[4][22]。冬季以卵在树枝内或以若虫在土中越冬。越冬卵第二年春天孵化,孵化期半年以上。若虫孵化后,潜入土中,吸食树木根部汁液,秋凉后则钻入深土中越冬,待充分老熟后于5—8月从土中爬出,羽化为成虫[22][4]。黑蚱蝉危害苹果、梨等30余种果树和其他林木。[12][13][23]但同时,黑蚱蝉也具有食用、药用以及仿生等价值[24][25][26]黑蚱蝉出土蜕下的壳皮,中药名“蝉蜕”(又名蝉衣),为一种传统中药材[27]

命名

黑蚱蝉最早是丹麦动物学家约翰·克里斯蒂安·法布里修斯(Johan Christian Fabricius)于1775年命名[5][28]学名过去曾用为Cryptotympana pustulata,1943年经中国程淦蕃教授更正为Cryptotympana atrata [3],程淦蕃教授指出atrata是有效的,过去延用种名pustulata是错误的,因为pustulata是atrata的同物异名[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