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

著名哲学命题
“白马非马”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公孙龙在其著作《公孙龙子·白马论》中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也是公孙龙的成名论题。公孙龙认为马是命名形状的,白马是命名颜色的,所以白马非马。[1][2]
劳思光等当代哲学家认为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中的“非”,实为“不相等”之意,而非“不相属”之意。其认为“马”的内涵是指一种形体,“白”的内涵是指一种颜色,马的内涵不等同于白的内涵。“白马”是“马”加上“白”,自然也就不等同于“马”,所以说“白马非马”,即白马的内涵不等同于马的内涵。[1][2]至于其在《白马论》中说当需求马时,黄马和黑马都可以应此需求,但如需求的是白马,那么黄马和黑马就不行了。这是因为“马”的内涵在外延上包含黄马和黑马,而“白马”的内涵在外延上不包含黄马和黑马。[1][2]
“白马非马”这一哲学命题曾被中国近现代多位学者如王琯金受申庞朴冯友兰等进行讨论,也在日本学界产生了一定反响,如日本的逻辑学家末木刚博和加地申行就对此命题进行过热烈讨论。其所体现和蕴含的逻辑思想是中国逻辑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为后世的学者们对中国逻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素材,同时对推动世界哲学进程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3]

词源与定义

“白马非马”是战国公孙龙的逻辑命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公孙龙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公孙龙认为,“马”这个名词是用以指马之形的,而“白”这个名是用于指马之颜色的,所以这两个名是不同的,这是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立论的。“又说:“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是白马非马之审矣。”这个是从“马”与“白马”之名的外延上作论证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