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

唐朝宗室、唐太宗嫡次子、第四子
李泰(620-652年),字惠褒[1],小字青雀[2][3],祖籍为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4]唐朝宗室大臣,为唐高祖李渊之孙,太宗李世民第四子,文德皇后长孙氏次子,高宗李治同母胞兄。[5]
才华横溢,聪敏绝伦[6],擅长撰写文章。[7]武德三年(620年)初封为宜都王,次年高祖李渊以李泰继承卫怀王李玄霸之后,将其封为卫王;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改封为越王,先后历任扬州大都督雍州牧、左武侯大将军、鄜州大都督等官职。贞观十年(636年),改封为魏王,命其遥领相州都督,恩宠冠绝诸王。太宗李世民因魏王李泰喜好文学,于是特命其于王府设置文学馆,允许其开府招募学士;同时因李泰行动不便为由,特赐其乘坐小舆上朝的特权。[7]后魏王李泰主持修撰地理学著作《括地志》,并于贞观十五年(641年)编撰完成奏报于太宗李世民,得到恩宠,所得待遇超过太子李承乾,受到谏议大夫褚遂良、侍中魏徵等大臣的进谏。[7][1]因太宗李世民的宠爱,太子李承乾身具足疾,渐生夺嫡之心。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阴谋夺权事件泄露时,魏王李泰涉嫌夺嫡,太宗为断绝藩王夺嫡之心,将之降爵为东莱郡王,不久贬居均州郧乡县,改封为顺阳王。[7]
但太宗李世民心念李泰之心未绝,于贞观二十一年再次将李泰进封为濮王高宗李治继位后,允许[]王李泰开府,待遇增加;著有《濮王泰集》二十卷,今已失传。永徽三年(652年)病逝于[yún]乡县,终年三十五岁[a],高宗李治追赠其为太尉雍州牧,谥号为“恭”。李泰有两个儿子,为李欣李徽,李欣承袭嗣濮王爵位,李欣去世后由其子李峤袭爵嗣濮王。[1][7]

个人生平

屡获升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