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腹鹰

鹰科鹰属动物
赤腹鹰(学名Accipiter soloensis),又称小鹞子、鸽子鹰等,是鹰科鹰属动物。[1][2][3]赤腹鹰体形较小,全长约26~36厘米,体重约108~132克;头顶至后颈暗灰色;背、腰、肩及头、颈两侧蓝灰色。[2][3][5][6]颏、喉淡棕白色;胸和上腹棕黄色。[2][3]
赤腹鹰分布于朝鲜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中国、缅甸等地。[4][9][10]其为候鸟,繁殖于东北亚及中国,越冬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及新几内亚等地。[7][8]常栖息在海拔0~1500米的森林中和山麓平地的平原地带的小块丛林、农田地缘和村庄附近,有时也见于开阔地带和丘陵稀树草坡地带。[2][3][10][5]
至2021年,赤腹鹰的种群数量在其过去三代中减少了11%;并且其种群数量可能继续减少。[10]2021年,赤腹鹰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等级;2021年,其被中国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10][11]

形态特征

赤腹鹰体形较小,全长约26~36厘米,体重约108~132克;头顶至后颈暗灰色,后颈羽基白色;背、腰、肩及头、颈两侧蓝灰色,肩羽具白斑。[2][3][5][6]初级飞羽黑褐色,第3枚初级飞羽最长,次级飞羽暗灰色,最内侧飞羽具白斑,余各飞羽内羽片基部白色,翅上覆羽黑褐色。[2][3]中央尾羽黑灰色,先端更暗,无横斑;外侧尾羽暗灰褐色,具5条黑褐色横斑。[2][3]颏、喉淡棕白色;胸和上腹棕黄色,两胁棕黄沾灰;下腹黄白色,尾下覆羽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淡棕黄色。[2][3]虹膜暗褐色;翼指4根;嘴黑色,下嘴基部黄色;鼻面蜡膜略凸起,为黄色;跗和趾黄色,爪黑褐色;腿上也略具横纹。[2][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