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纹铜禁

1978年在河南出土的铜禁
云纹铜禁,起初名为蟠[chī]纹铜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下寺2号楚墓,属青铜器,是春秋时期承置酒器的案具,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为国家一级文物。[1][4][2]2002年1月,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1]
1978年,河南省文物部门在下寺2号楚墓出土云纹铜禁,因千年的水浸和腐蚀,出土时仅剩1米多长的“光板”铜案和一堆难以分辨的铜梗和铜渣,工作人员用了两个麻袋才将其装点完毕。[1][6][7][8][9]随云纹铜禁一同在下寺2号楚墓出土的文物有大型青铜礼器80余件,车马器、兵器等6000多件,根据出土文物推断云纹铜禁的主人为王子午[a][1][7]
云纹铜禁出土后,经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青带领4位徒弟,历时4年,耗资4万元,将其修复完毕。[1][11][12][13]
云纹铜禁重94.2千克,呈长方形,形似茶几、案子,四周用透雕的多层云纹做装饰,形似一朵朵白云。[14]纵长131厘米、横长67.6厘米、高28.8厘米、宽46厘米。[1]主流观点推断云纹铜禁是用失蜡法,并结合焊接等技术铸造而成。它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证明中国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已熟练掌握失蜡法铸造工艺[b]。同时,云纹铜禁也是中国最早“禁酒”时代的印证,且具有祭祀的历史功用。[15][2][1][5][16]
20世纪80年代,云纹铜禁修复完毕后,运往美国展出,[17]2018年,于北京故宫箭亭广场的《国家宝藏》特展展出。[18]作为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19]列入常设展览《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常年出展。[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