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

两岸清华校长
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1]字月涵,江苏武进(今常州)人[a],著名教育家,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4]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清华大学校长。[5][6]
梅贻琦是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7]1915年在清华学校任教,1921年赴美进修获硕士学位。1925年任清华学校大学部物理系教授,1928年出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1931年到1948年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7]1955年到1962年,成为台湾新竹清华的创始人,并一直担任台湾新竹清华校长,[5][8]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9]
梅贻琦成为清华大学教务长后,着手改组和调整大学部,把“两科(普通和专门)制”改为学系制,设17个学系;制定新《组织大纲》,为民主治校奠定了制度基础,使清华真正成为一所正规的、有特点的大学的雏型。[10]担任清华校长其间,清华校园汇聚着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20世纪30年代近百位教授就聘于清华,尽是学界知名学者;[10]他为清华请来了众多大师,还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大师;[11]他在清华大学发展理工高等教育,创办“特种研究事业”,开创与国际学术界联系与交流的先河,把清华从一所有学术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成为既有学术地位也有学术名气的名校,[11][12]促进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5]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有《大学一解[13]《大学的意义》等。[6]

 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