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颖

中国现代水稻研究奠基人
丁颖(1888年11月25日—1964年10月14日[1][2]),出生于广东茂名。本科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硕士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a][6][4],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华南农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等,被誉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1]
丁颖主要从事稻作科学研究、农业教育事业。运用生态学观点对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演变、分类,稻作区域划分,农家品种系统选育以及栽培技术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将中国稻作区域划分为地域分明、种性清楚的6个稻作带,并指出温度是决定稻作分布的最主要生态因子指标,在国际上首次将野生稻抗御恶劣环境的种质转育到栽培稻中,育成的中山1 号水稻品种在生产上应用达半个世纪;选育成水稻优良品种60 多个,创立了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为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和品种提纯复壮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7]
他撰写水稻研究论文 140 多篇,主编《中国水稻栽培学》等著作,出版有《丁颖稻作论文选集》。[8]曾获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等奖项,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2]
在教育方面,丁颖先后培养出了包括黄耀祥卢永根等多位优秀科研工作者。[1]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