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浮

中国内地导演、剧作家
沈浮(1905年3月23日—1994年4月27日),原名沈吉安,又名沈哀鹃、百宁,出生于天津市,中国内地导演、剧作家。[5]曾任上海市海燕制片厂厂长[6]上海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主席[7]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主席[3],被后人誉为中国默片电影的开拓者和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先驱。[8]
1924年,沈浮考入天津渤海影片公司,自编自导自演了第一部短片《大皮包》。[9]随后天津渤海公司倒闭,[10]沈浮进入上海联华公司担任编导。在这一时期沈浮深受卓别林的影响,编导了《光明之路》《无愁君子》等喜剧片。[11]但沈浮的风格未能向喜剧方向继续发展,受到抗日战争烽火的影响,1936年沈浮担任编剧拍摄了被誉为国防电影的开山之作的《狼山喋血记》,此后拍摄的电影也多偏正剧风格。[12]之后,随着抗日战争爆发,沈浮投身于抗日宣传电影和戏剧的创作之中,拍摄了《老百姓万岁》等电影,创作了《小人物狂想曲》《金玉满堂》等话剧剧本,并导演了《草莽英雄》《两面人》《雾重庆》等多部话剧。[5][1]
抗战胜利后,沈浮继续进行电影创作,先后创作了《万家灯火》《希望在人间》《李时珍》等电影,并于1948年提出了“开麦拉是一支笔”的电影概念。[9][13][14]1959年,沈浮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老兵新传》,这部电影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第一届莫斯科技术成就银质奖。[2][15]此后沈浮当选为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并获得了首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会“终身成就奖”。[3]1994年4月27日,沈浮逝世。[16]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