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闿运

晚清经学家、文学家
[kǎi]运(1833-1916),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湖南湘潭人。晚清经学家、文学家。[1]
1852年(咸丰二年),王闿运中秀才[2]咸丰七年(1857年),中举人。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王闿运入京会试,未入第,但考试中作《萍始生赋》,在京城的士林圈子中声名鹊起。[3][4][2]后任肃顺家庭教师,又入曾国藩幕府。[4][5][6][7]不久,王闿运返回湖南省衡阳市石门县,致力于学术研究和著作,在同治三年至光绪二年(即1864—1876)的归隐期间内,创作了《湘军志》一书。[8][4]光绪五年(1879年),入川担任尊经书院山长。出川后先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9][10]、南昌高等学堂,后授徒于湘绮楼中。[11]晚年清政府授命其翰林院检讨和翰林院侍讲衔,[12]辛亥革命后他任清史馆馆长。[13]民国三年(1914年)王闿运受袁世凯聘请担任国史馆的馆长,从事国史编修工作,并兼任参议院的参政。然而,随着辛亥革命后的复辟浪潮越来越强烈,王闿运辞职。[14]民国五年(1916年),83岁高龄的王闿运在家乡无疾而终。[15]
王闿运在经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卓有建树,著有《湘绮楼诗集、文集、日记》等,[16][1][6][7]同治光绪宣统及民国时代,他被视为湖湘派的领军人物。他对民族情感的关注,对独立人格的崇尚,对民主意识的追求,以及经世致用的学风等,这些湖湘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他的学生和后继者中得以弘扬。他的影响不仅在湖南四川江西等地产生直接作用,而且还间接地影响了全国。此外,王闿运所倡导的湖湘文化精神,对后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17]清代长沙宿儒熊少牧和湖南督学张金镛对王闿运都对其有极高评价,熊少牧认为王闿运才气甚高,连作为宿儒的自己都要避让三舍;张金[yōng]在审阅王闿运的试卷时更认为,王闿运是奇才,他日必能以文雄天下。[18][19]

人生经历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