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剑

锡青铜剑,为越王勾践所使用
越王勾践剑是锡青铜剑,为越王勾践所使用。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号楚墓出土,1999年后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位列2013年颁布的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享有“天下第一剑”“青铜剑之王”的美誉。[1][10]
越王勾践剑剑身刻有两行鸟篆铭文,为“[yuè]鸠浅,自乍用[jiàn]”,经考古学家方壮猷教授和郭沫若、于省吾唐兰容庚徐中舒夏鼐等全国著名考古学家共同书信讨论之后,他们一致公认剑身上的八字铭文为:“越王鸠浅,自作用剑”,因此该剑名为越王勾践剑。该剑通高55.6厘米,剑身以黑色菱形几何暗格花纹为主,剑格正面铸兽面纹,镶嵌蓝色琉璃;剑格背面铸云纹,镶嵌绿松石,剑首呈圆盘形,外翻卷作圆[]形,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剑柄上缠着丝绳并刻有三道戒箍。剑柄处刻有八个错金[a]的鸟篆体[b]铭文,铭文是剑铸成后使用钢铁镂刻刀雕刻。[4][1]该剑主要组成部分为铜,含锡量为16%~17%,另外还包括多种其他金属如锌、铁、[niè]、硫等,采用了复合金属工艺和硫化处理。[11][8][12]
越王勾践剑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出土后非常锋利。[5]越王勾践剑这种剑身和剑刃硬度完全不同的宝剑,刚柔并济,是古代铜剑的巅峰之作。[1]越王勾践剑对于后世研究越国历史、了解古代青铜铸造工艺,以及研究上古时期的铭文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13]1966年3月,越王勾践剑存放在湖北江陵望山沙冢楚墓的考古发掘报告整理室中,长达十多年之久。1999年,越王勾践剑移至湖北省博物馆展出。在中国,越王勾践剑从1984年至2024年,曾赴北京香港南京福州深圳、台湾、大连成都绍兴苏州等地展出;在国际,于1973年至1975年,先后赴日本墨西哥新加坡等国家展出。古兵器近现代研究史学者周纬在《中国兵器史稿》中评价越王勾践剑:“工艺高超,巧夺天工。”[14]

名称由来

越王勾践剑剑身一面,接近剑格的地方刻有两行鸟篆铭文,共八个字。这种古文字史称“鸟虫文”,是篆书的变体,颇为难读。有六个字在以往出土的兵器中曾经出现过,考古现场被专家初步认出,分别为“越王”、“自作(乍)用剑(左金右[qiān])。”中间代表人名的两个铭文无法确认,因此有了争议。当时考古学家方壮猷教授认为,此剑另外二字是“邵滑”,但在场的考古人员并不认同,由于这二字的释读关系此墓墓主与年代的研究,为了更好地解读另外的两个鸟篆铭文,方壮猷和工作小组对剑身铭文作了临摹、拓片与拍照。1965年年底,方壮[yóu]将附有宝剑铭文照片的信件寄给了郭沫若、于省吾唐兰容庚徐中舒夏鼐等全国十几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及历史学家,邀请其共同破解剑主人之谜。1966年1月5日,时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的唐兰在两次复信中明确指出,剑铭的这二字为“鸠浅”,即勾践,1月8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梦家先生的复信中指出剑铭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而且认为望山一号墓未必为越王墓,当是楚王族、或贵族之墓,其年代可能早到战国初期。2月28日,郭沫若先生复信也明确指出:“越王剑,细审确是勾践之剑。”最后经过各地专家多方书信交流讨论之后,他们一致公认剑身上的八字铭文为:“越王鸠浅,自作用剑。”因此该剑名为越王勾践剑。[11][1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