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草

禾本科金发草属植物
金丝草(Pogonatherum crinitum (Thunb.) Kunth),又名笔子草、金丝茅黄毛草,是禾本科Poaceae金发草属Pogonatherum)植物,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中南半岛、印度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1]。金丝草主要生长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田埂、山边、路旁、河、溪边、石缝瘠土或灌木下阴湿地[1],具有较强的适应性[2],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3]
金丝草根细弱,较稠密,基部常密生分蘖[4]茎秆丛生,直立生长或基部稍倾斜,有纵条纹,粗糙,少分枝。叶鞘较节间短或长,边缘薄纸质;叶舌短,呈纤毛状;叶片扁平,呈线形,稀内卷或对折。穗形总状花序,单生于秆顶,细弱而微弯曲,乳黄色;内[]宽卵形,短于外稃,具2脉;雄蕊1枚,花药细小;花柱自基部分离为2枚;柱头帚刷状。颖果卵状长圆形[1]
金丝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味苦性寒,无毒,主治吐血咳血,血崩瘴气,解诸药毒,凉血散热[5]黄疸,水肿等症[3]。同时,金丝草也可作为制备一种解毒消暑汤料的原料,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6]

名称考证

金丝草因其色黄如金细如丝而命名,据记载,古今以“金丝草”命名的中草药有:旋花科植株菟丝(Cuscuta chinensis Lam.)或大菟丝(C. japonica);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L.)Meerb);禾本科植物臭草Melica scabrosa Trin.)及同科植物金丝草(Pogonatherum crinitum (Thunb.) Kunth);蕨科植物银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rgentea (Geml.)Fee)等的全草,以上物种,都因其某一部分或整体似“金丝”而称为“金丝草”,但只有菟丝或大菟丝带花果的全草性味功用与《纲目》中提及的“金丝草”极为相似,后经学者从形态特征及性味功用方面考证,认为菟丝或大菟丝与“金丝草”实为一物,“金丝草”为菟丝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