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录

由清朝蒋良骐编著的编年体史料长编
《东华录》是由清代蒋良骐所编著的大型编年体史料长编,也称《蒋氏东华录》,主要取材于《清实录》作为补充清代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因为当时重开的国史馆[a]设在东华门内,所以题名为《东华录》。[1]全书三十二卷,[zuǎn]成于乾隆年间,成书按年月日依次编排,记录从太祖天命元年(1616)至世宗雍正十三年 (1735)间,五帝六朝[b]的重要史料。所记内容虽然简略,但保存了传本所不载的一些史料,补充了清代历史资料的部分缺失,对研究清朝历史有很大的参考价值。[2]

书名

“实录”是清代历朝皇帝去世后,史官根据皇帝的生前起居注和办公文件编辑的皇帝生平事迹,作为后世根据的材料,也是前皇帝在位时所留下的有关政治活动的文书档案。其中包括诏令、奏议和每日记录皇帝活动起居等,根据所记事迹,用编年体的方式编撰而成的史料长编。按年月日依次排比成书,所记之事皆为纪实,不加褒贬,所以名为“实录”。由于当时主管编修国史馆开设在东华门内,所以题名为《东华录》。[3]

成书背景

《东华录》的成书是由蒋良骐摘抄:实录、红本及其他官书和私人著述而得。蒋良骐(1723—1789年)字千之,广西全州人,清乾隆辛未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后晋升内讲,[zhuó]侍郎、鸿胪寺少卿、太仆寺卿等职,《东华录》正是他任国史馆编修时所著。除了纂修的《东华录》外,他还著有《下学记》《京门草》《伤神杂咏》及《覆釜记游》等。[4]乾隆三十年(1765)国史馆东华门内重新开馆,蒋良骐任国史馆纂修,负责编修国史,参与此事的史臣会通过抓阄的方式来决定自己承担的人物,按照国史馆条例,纂修这些人物传记时,凡是涉及当时的社会大事,不采用私家著述的事实,而是以实录等官方书籍为准。[5]于是蒋良骐国史馆查阅历朝实录、红本[c]和各种官书文献,边读边录,最后抄录了五帝六朝(从太祖天命元年(1616)至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的大臣列传及皇帝生平事迹,朝国大典,兵礼大政。凡是与正史列传有关的人物他都记录在册,防止资料丢失,按照年份逐年记载,积久成书,共三十二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