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茶

唇形科肾茶属植物
肾茶(学名Orthosiphon aristatus (Blume) Miq.),别名为貓须草、化石草、腰只草等[1],属于唇形科Lamiaceae)鸡脚参属(Orthosiphon)的多年生草本[2][3]。肾茶​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泰国、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地;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南部、广东海南广西南部,台湾福建等地。多生于海拔1050米的林下潮湿处,无荫的平地上有时也可见到[2]
肾茶属于多年生草本,植株的高可达到1.5米;茎上被有倒向的柔毛。叶片形状多为长圆状卵形或者菱状卵形,叶片有4-5对侧脉;叶柄的上面被有柔毛。花序为聚伞圆锥花序,花序轴上面密被有柔毛;苞片上面有平行的纵脉;花梗上面密被柔毛;花萼上面被有锈色的腺点和微柔毛;花冠上面被有微柔毛,颜色常为白色或者淡紫。小坚果的形状为卵球形,颜色为深褐色,果上有皱纹。花、果期5-11月。​[2]
肾茶叶片颜色翠绿,花丝通常比较长,可以作为盆栽观赏,也可以栽种在园圃里面[4][5]。​另外,肾茶的全草均可入药,有排石利尿、清热去湿的作用,主治急慢性肾炎尿路结石、风湿性关节炎[6]

分类历史

肾茶的药物名称较多,拉丁学名比较混乱,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中详细记载了肾茶的药物名称变化以及拉丁名的变化。1826年到1974年,其拉丁学名多次更改,且当今习用也不尽相同。1826年Blume将其置干罗勒属下,命名为Ocimum aristatum BI.。1831年Bentham将肾茶归属鸡脚参属,命名为Orthosiphon stamineus Benth。至1858年Miaue根据植物命名法规,重新组合命名肾茶为Orthosiphon aristatus (Bl.) Miq;至1929年日本植物学家Kudo认为肾茶的雄蕊花柱伸出花冠其长,小坚果有突起,与鸡脚参属不同建立了肾茶属Clerodendranthus Kudo,将肾茶命名为Clerodendranthus stamineus (Benth.) Kudo;1950年Becker等发现肾茶早在1825年已被植物学家Thunberg命名,但误置于马鞭草科Clerodendron属下,Backer等认为应将其置于鸡脚参属下,因而命名Orthosiphon spicatus (Thunb) BeckBakh &Steen。1974年吴征镒及李锡文在研究中认为仍应置干肾茶属下,命名为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 (Thunb.) C.Y.Wu ex H.W.Li。现foc与植物志中该植物学名仍为Orthosiphon aristatus[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