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司汤达(Stendhal,又译斯丹达尔、斯汤达尔,1783年1月23日-1842年3月23日),本名马利-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司汤达是他的笔名。19世纪法国卓越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始人。[8]
司汤达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同时也是有地产的乡绅。[9]司汤达的母亲是意大利人后裔。司汤达7岁丧母,父亲思想守旧,严厉专横,父子不和。他是由思想开明的外祖父教养成人的,在祖父的指导下,司汤达接受了启蒙主义与古典文学作品的熏陶。1800年,司汤达受革命形势影响,决定追随拿破仑,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他追随拿破仑征战欧洲大陆,先后担任了军需官、皇家领地总管、军事委员会专员等职。[5]1812年,司汤达随军远征莫斯科,在莫斯科大火中亲身经历了拿破仑军队的惨败,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1814年,拿破仑帝国倾覆,司汤达结束了他的军旅生涯。[10]此后他侨居意大利米兰,正式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1821-1830年是其创作的第一个高峰,陆续发表了《论爱情》(1822)《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红与黑》(1830)等作品。1831年,司汤达被任用为法国驻西维达-维基雅的领事,在此期间陆续写作了《吕西安·娄凡》(又名《红与白》1894年出版)《亨利·布吕拉传》(1890年出版)《巴马修道院》(1839年出版)等,但前两部作品均未完成。1842年3月23日,司汤达因中风去世,享年59岁。[8][11][12]
司汤达的作品集中体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社会的精神风貌,尤其是拿破仑政权和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情况,具有批判性和现实性。[13]在题材方面,意大利描写是司汤达作品的突出特色。他写有关于意大利艺术家的评传、小说、游记、艺术史、哲学美学著作,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意大利的风貌和民族心理。[14]在艺术特色上,司汤达擅长于心理描写,是世界上第一个自觉运用心理分析的小说家,开创了一种内倾性的现实主义传统,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文艺理论方面,司汤达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他在其文艺理论著作《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旗帜鲜明地反对古典主义,并强调文学要反映现实,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5]司汤达的作品在生前不受重视,而到了19世纪后期,他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学界和读者的充分肯定并在西方学界形成了“司汤达热”。[16][17][18]

人物生平

早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