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

因为重复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1]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于1967年提出的一个心理学现象[2][3],是指在多次经历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3],主要表现在遭受重复失败或惩罚后听任摆布。[4]
习得性无助具有普遍性,其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生活失控,变得混乱。因为人们会错误地觉得,无论自己多么努力,最后的结果都是不好的、痛苦的。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不再努力成为部分人群的选择[3]。同样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习得性无助容易导致孩子学习内驱力降低,变得消极被动,反应性降低,对学习不感兴趣,妨碍新的学习投入。[5]

理论来源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利用狗做了一项条件反射实验,实验被分为两个步骤。步骤一,把狗关入隔间,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电击,电击强度能让狗觉得疼,又不至于让狗毙命,由此让狗将蜂鸣器的声音与电击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应答性行为的条件反射。[1][3]步骤二,用一堵矮墙将空间隔成两个单间,然后在放置有狗的那个隔间的地板上,进行电击。预想的实验结果是,狗会跳过矮墙,进入到没有电击的隔间内,而后,再测试只播放蜂鸣器的声音,而无电击,是否会让狗产生逃避隔间的行为。但实际的实验结果是,当地板通电后,狗并没有跳过矮墙以躲避电击,而是直接呜咽躺下,开始呻吟和颤抖。[1]
与此同时,对照组的狗,并没有经历步骤一,当对照组的狗被放入带有电击地板的那个隔间时,狗会四处奔走,并在偶然跃过矮墙进入不带电的隔间后,习得了该躲避技能,并在后续的实验中,能快速躲避电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