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铃

中国民间互击体鸣乐器
碰铃,古时称为“星”“铃[]”,因流传区域不同,在民间又有“碰钟”“铃”“双星”“撞铃”“双[qìng]”“声声”“水水”“丁夏”“甩子”等称呼,最早约在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已经在中国出现,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云南丽江,清乾隆时期被用于奏凯歌乐中,是中国民间的一种铜制互击体鸣乐器[1][2][3][4]
碰铃形似一对杯状小钟,直径约5.5厘米,高约4.5厘米,在铃底设有绳孔,用丝弦、皮条或绳穿连,把它们连接成一对,演奏时持绳碰击各自边缘发声,有时也用单[chuí]击奏。它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音色清脆悦耳,延音悠长,穿透力较强,常配合优美抒情的曲调演奏。[1][3][5][6][7]
碰铃作为一种色彩性和节奏性的乐器,它在中国内蒙古西藏云南青海甘肃四川等省区均有流行,广泛运用于中国民间歌舞、戏曲曲艺音乐伴奏、民间器乐合奏或佛事活动中,如京剧河北梆子江南丝竹等。是民族管弦乐队中增加音响色彩的乐器之一,也是汉、满、蒙古、藏、纳西等民族中常用的一种的敲击乐器[1][3][5][6][7]

历史发展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