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

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砚台,也称即墨侯、万石君、砚瓦、墨海等,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也是集绘画、雕刻、书法等各种艺术特点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1][2]
砚台历史悠久,据8000年前的出土物彩陶可知,砚台最初是用于研磨颜料的石质器具,形制简单。先秦时期出现了石砚;到汉代时,砚台在砚材、制作工艺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出现了陶砚、漆砚等其他材质的砚台;唐宋时期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采石制砚的规模扩大,砚的种类和形制也增多,出现了最早的“四大名砚”等优质的砚台;明清时期,是石砚繁荣发展的阶段,砚材品种增多,出现许多传世佳作,清砚也成为中国砚台史上的巅峰之作。[3][4][5][6]
砚台由砚堂、砚池、砚额、砚岗、砚边五个主要部分构成,制作工艺繁杂,包含采石、选料、雕刻设计、雕刻、配盒、磨光、打蜡等多个步骤。[1][7]它的形制和种类繁多,其中包括扁形、足支形、暖砚形和抄手形四种主要形制,以及石砚、泥陶砚、漆木砚、金属砚、玉砚这五类的砚台。[8][9][10]砚台发展至今也离不开历代制砚名家的努力。[11]而砚台的使用保养、收藏、鉴别方法也有很多讲究和特有的方法。[12][13]2008年,洮砚、易水砚、澄泥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蔺永茂、李茂棣、卢锁忠、闫森林等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5]

历史发展

早期的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