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毛腿导弹

苏联于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弹道导弹系列
飞毛腿导弹(Scud missile)是苏联于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一种短近程/单级液体燃料地地弹道导弹,也是世界上最老的弹道导弹之一。[8][6][1][2]
二战结束后,苏联科罗廖夫设计局在德国V-2导弹的基础上,与德国工程师合作,于1947年开始设计弹道导弹。[1][3]1948年9月,首款苏制导弹——R-1型弹道导弹研制成功。[3]1950年,科罗廖夫设计局在R-1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后于1956年由马季耶夫设计局成功研制飞毛腿A型导弹(北约代号:SS-1B,苏联代号:R-11),并于1957年装备部队。[2][3][1][8]1955年,为弥补A型的缺陷,苏联开始执行飞毛腿B型导弹(北约代号:SS-1C,苏联代号:R-300/R-17)计划,于1961年研制完成,1962年装备苏军[1][9][5][3]之后,苏联根据自身需求设计出射程提高的飞毛腿C型(SS-1D)和命中精度提升的D型(SS-1E)导弹。[1]20世纪80年代末,飞毛腿B2型导弹开始研制,后于1993年装备俄军。[10]截至1996年,已有21个国家装备飞毛腿导弹,主要集中在东欧和独联体地区、中东北非地区和亚洲的其他地区。[1]
飞毛腿导弹系统主要用于攻击机场、导弹发射场、指挥中心、兵力集结地、仓库等目标。[11]其中,飞毛腿A型导弹弹长10.6米,弹径0.88米,翼展1.5米,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燃料为硝酸煤油惯性制导,可携带1个核弹头。[6][1]飞毛腿B型导弹弹长11.37米,弹径0.885米,翼展1.8米,由弹体和地面设备两部分组成,地面系统包括运输-起竖-发射车、大地测量车、指挥车、运弹车等。[11][3][5]飞毛腿B型的动力装置为单室可贮存双组元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为“偏二甲[jǐng]”(UDMH)和“抑制红色发烟硝酸”(IRFNA),惯性制导,可携带高能炸药弹头、化学弹头和核弹头,使用MAZ-543 LTM三用车。[1][5]此外,飞毛腿一词在西方社交媒体上有所扩展,成为非西方战术导弹的一种通称。[4][12][13]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