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顼

南北朝时期陈朝第四位皇帝
[](公元530年—582年),本名陈昙顼,字绍世,小名师利,建康(今南京)人。始兴昭烈王陈道谭次子,陈武帝陈霸先之侄,陈文帝陈蒨的弟弟。[1]南朝陈第四位皇帝,陈光大二年(568年)至太建十四年(582年)在位。[2]
承圣三年(554年),陈顼被西魏俘虏到关右(今西安)。兄陈蒨[qiàn]即位为陈文帝后,被遥封为始兴郡王,后改封安成王天嘉三年(562年)回到南陈。废帝陈伯宗即位后,开始辅佐朝政,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成功掌握军政大权。光大二年(568年)十一月,废陈伯宗为临海王。次年正月,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太建。在位期间,派十万大军讨伐北齐,四年时间内收复了长江北部、淮河泗水流域,但并未乘胜灭掉北齐。后北周攻灭北齐,被北周击败。次年,长江北面土地全部被北周夺取。[2][3]
陈顼率群臣礼敬慧思、智颌等高僧,为天台宗的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4]他在位期间,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鼓励农民生产,使当时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与发展。[5]太建十四年(582年)正月,陈顼病逝,终年五十三岁。二月,葬入显宁陵,庙号高宗谥号孝宣帝,其子陈叔宝继位。[2][3]

人物生平

被魏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