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锰酸钾

一种无机化合物
锰酸钾Potassium permanganate)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常温常压下为深紫色细长斜方柱状晶体,俗称灰锰氧、紫色盐、过锰酸钾、PP粉等。化学式为KMnO4摩尔质量为158.033949 g/mol[1] 高锰酸钾分类属于盐类,深紫色或类似青铜色有金属光泽的结晶,无味,溶于水成深紫红色溶液,微溶于甲醇丙酮硫酸[1]
高锰酸钾被广泛的应用在多种领域,在工业上用作消毒剂漂白剂等;在实验室,高锰酸钾因其强氧化性和溶液颜色鲜艳而被用于物质的鉴定,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是氧化还原滴定的重要试剂;在医学上,高锰酸钾可用于消毒、洗胃[3][4]

历史信息

1817年P.V.Chevillot和W.F.Edwards第一次制备出高锰酸钾,他们用MnO2KOH和KNO3熔化反应生成锰酸钾,再水解[5]之后,G.Forch-hammer等人提出用氯酸盐代替KNO3制备锰酸钾,A.Bechamp提出用CO2通入锰酸钾溶液制取高锰酸钾;G.Stadeler提出用氯气处理锰酸钾溶液制取高锰酸钾。之后陆续出现用Br2O3转化成高锰酸钾的各种方法。到二十世纪初,由P.Askonasy和S.Lonowski提出用电解法制取高锰酸钾的工艺设备,不久首先在德国实现工业化生产,其规模10t/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用电解法制得高锰酸钠,再转化成高锰酸钾进行小型生产。[5]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对软锰矿的氧化焙烧、锰酸钾电解氧化的机理、工艺及其设备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各种改进,尤其是德国对锰酸盐的研究和发展有较大的贡献,使锰酸盐在转炉内氧化焙烧达效率得到较大提高,并对早期电解槽型进行改造和优化。到二战后,该早期装置转移到苏联,在德国比特费尔德中部城市又开始重建设备并开始生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