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樉

明太祖朱元璋次子
[shuǎng](1356年12月3日-1395年4月9日),明太祖朱元璋次子,其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朝第一任秦王,史称“秦[mǐn]王”。[1][2]
至正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356年12月3日)朱樉出生,洪武三年(1370年)后被朱元璋寄予厚望封为秦王[3],封国为西安,就国后在封国内恶行累累,后被朱元璋召回京师,经太子朱标求情后才被放回封国,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曾率军平定西番(今甘肃省临潭附近)叛乱,同年三月被其府内三名老宫女毒杀,享年40岁。朱樉死后朱元璋作文列其28条罪状,称其死有余辜,谥号为“愍”。朱樉葬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其后的明代秦藩王大多在此安葬,故将其称为明秦藩王十三陵,又称“小十三陵”。[4][5][6]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至正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356年12月3日),朱樉出生[1],他是朱元璋的第二个儿子,为马皇后所生,在朱元璋征战天下的过程中,朱樉一直同母亲随军或驻于地方。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称吴王后,让十二岁的朱樉与大哥朱标一起回临濠(今安徽凤阳)老家祭拜祖墓,以便他们了解民生和打江山的艰辛[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