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

古代西方和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服装
胡服,指古代西方和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服装。在中国古代,居住在西域和北方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胡人”,他们所穿的衣服也因此被称为“胡服”。与汉民族服饰的宽衣博带长袖不同,胡服普遍是衣短袖窄的形制。[1][2]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胡服便已经传入华夏。胡服因其衣身紧窄、便于活动、轻便实用等特点,十分适合骑马射箭,很快便从军队流传至民间,逐渐被广泛穿用。秦汉时期,胡服大多只用于军旅,帝王百官无论是朝祭之服,还是燕居之服,仍然沿用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且更迭繁复,各民族之间战乱频繁,塞外诸民族大量内迁,塞外民族初建政权时,大多沿袭本民族的服制。到了北朝时,受汉文化影响,曾废除胡俗,改汉服礼服。初唐时期,唐人间就开始流行胡服风尚。这股“胡服热”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最为盛行。宋代之后,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胡服热”渐趋沉寂。[2]

发展历史

春秋战国

胡服进入华夏,始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为了对抗北方游牧族群的入侵,推行胡服骑射。胡服与当时中原地区宽松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裤子紧窄,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因为胡服轻便实用,所以很快从军队传至民间,被广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