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

蘑菇科蘑菇属真菌
双孢蘑菇(学名Agaricus bisporus (J.E. Lange) Pilát ),又名蘑菇、洋蘑菇、白蘑菇双孢菇、二孢蘑菇等。蘑菇科Agaricaceae 蘑菇属Agaricus)真菌。[1][2][3]双孢蘑菇为世界性栽培和消费的菇类,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亚洲温带地区,在中国华南、华东、华中华北西北等地均有分布。主要生长在腐熟或半腐熟的植物残体和动物粪便上。一般在春季或秋季的雨后出现在生林地、草地、田野、公园、道旁处。[4]
双孢蘑菇子实体中等大小,菌盖初半球形,后平展,白色,光滑,略干渐变黄色,边缘初期内卷。菌肉白色,厚,受伤略变淡红色,具双孢蘑菇特有的气味。菌褶初粉红色,后变褐色至黑褐色,密,窄,离生,不等长,菌柄白色,光滑,近圆柱形,内部松软或中实。菌环单层,白色膜质,生菌柄中部,易脱落。孢子褐色,椭圆形,光滑,一般在担子上生两个孢子。[5]
双孢蘑菇肉质肥厚,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绿色食品。是世界上栽培现代化程度最高、世界范围内栽培规模最大、人均消费量最大的一种食用菌。[5][6][7]

历史

1650-1780年,双孢蘑菇在法国被发现并成功栽培;1831-1934年,英国美国对双孢蘑菇进行人工栽培,获得了纯菌种并采用二次发酵技术;1950-1973年,丹麦人首次采用袋式栽培法获得成功;瑞士意大利分别采用浅箱栽培、通气浅槽隧道式后发酵与发菌新技术,使该菇实现了多元化栽培。随后,爱尔兰人开发的室外大棚栽培,因其成本低、简单易行、易推广等优点,使该菌人工栽培实现了大规模推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