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嗣

北魏第二位皇帝
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12月24日),字木末,鲜卑族,生于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拓跋嗣是北魏第二位皇帝,于409年—423年间在位。道武帝拓跋[guī]长子,宣穆皇后刘氏为其母,太武帝拓跋焘为其子。[1]
天赐六年十月戊辰(409年11月6日),道武帝拓跋珪被其次子清河王拓跋绍所杀,齐王拓跋嗣在宫中卫士的拥戴下杀了拓跋绍。同年十月十七日(11月10日),拓跋嗣登基,改年号“永兴”,史称北魏明元帝。在位期间,北征柔然、丁零,东袭北燕,南攻刘宋,取得司州及兖州豫州部分地区,并修筑长城二千余里以防范柔然。拓跋嗣上承其父道武帝拓拔珪的开国基业,后为儿子太武帝拓拔焘统一北方打下牢固基础。[1][2]
泰常八年十一月己巳(423年12月24日),拓跋嗣因常年征战,成疾而终,享年32岁,谥号明元皇帝,庙号太宗,葬于云中金陵。[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