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凇

降水遇低温表面形成的冰覆盖层
雨凇,指过冷却的液态降水(冻雨)碰到地面物体后,直接冻结而成的玻璃状或透明的坚硬冰层,俗称“树挂”,也叫冰凌、树凝。[1]
雨凇是过冷却雨滴或毛毛雨滴在温度低于0℃的物体上撞冻而成,其冰粒坚硬、透明,且密度大(0.85克/立方厘米)。大多出现在1月上旬至2月上、中旬的一个多月内,起始日期具有北方早,南方迟,山区早、平原迟的特点,结束日则相反。在山区,山谷和山顶差异较大,山区的部分谷地几乎没有雨凇,而山势较高处几乎年年都有雨凇发生。[2][3]
雨凇是一种灾害或景观,在边降边冻过程中,能立即粘附在裸露物的外表而不流失,形成越来越厚的坚实冰层,从而使被附着物负重加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对附着物产生直接灾害并引发间接危害。[4]

形成原因 

雨凇是过冷却雨滴或毛毛雨滴在温度低于0℃的物体上撞冻而形成的。在物体任何表面均可形成,雨量不大时在迎风面增长较快,雨量较大时反而在背风面快速增长,风速较大时有一定交角,呈透明玻璃状或半透明毛玻璃状,坚硬光滑或略有隆突,密度很大。[3]